10月16日,生态环境部官网发布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-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》,对区域各城市提出空气质量改善具体目标,包括PM2.5浓度同比下降比例和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天数。《方案》对北京PM2.5浓度同比下降比例目标要求为0,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目标要求为持续改善,也即不为北京空气改善设具体目标。
在空气质量形势仍面临压力和挑战的情形下,今年秋冬季不为北京空气改善“设具体目标”,此举引发广泛关注。有网友担心,不设改善目标,会不会意味着降低治理标准?不过,更多的网友对此表示理解,认为此举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治霾之道。PM2.5浓度同比下降比例为0,不过是没有继续加码,但仍要与以往持平,这亦需勠力而为。 不为北京空气改善设具体目标,首先是因为去年北京治霾措施得力,完成了预期目标。相关数据显示,在去年秋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.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的背景下,北京地区PM2.5平均浓度下降明显,在“2+26”城市中最低,治理效果十分显著。 此外,从现实情形看,当下,北京大幅减排的可能性并不大。据披露,目前北京已经彻底解决燃煤型污染,对机动车的治理措施也进入精细化阶段,某种程度上,这也为今年秋冬季不为北京空气改善设具体目标,提供了基础。 当下更要紧的,应该是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,从根本上优化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交通结构,真正实现减得下来、稳得住,进而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治理目标。 事实上,北京的空气质量,除了与本地减排有关系之外,也与区域治理的联防联控有很大关系。对大气传输通道的治理,也与下一步北京大气改善紧密关联。 也即,不为北京空气改善设具体目标,并不意味着其他地方目标任务的强度就会下降。同理,周边地区的强化治理、大幅减排,也必然有助于北京改善空气质量。 从此次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方案看,今年秋冬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减排压力巨大,PM2.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%,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6%。而在去年秋冬季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.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6.5%,重污染天数同比增加36.8%。部分地区散煤复烧、“散乱污”企业反弹、车用油品不合格、重污染天气应对不力等问题仍然突出。 当然,从整体态势看,北京“不加码”,也有助于周边地区采取更切合实际的治理措施。比如,防止一些地方“一刀切”关停合法生产的工业企业,一味采取禁煤等,保证周边省份企业、居民利益不受伤害。 此次方案也提到,要优先保证取暖过冬,“坚持宜电则电、宜气则气、宜煤则煤、宜热则热,积极推广太阳能(000591,股吧)光热利用和集中式生物质利用。”在合同签订不到位、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、安全保障不到位的情况下,不新增“煤改气”户数等等。这与“不设具体目标”的根本逻辑是一致的,都是通过动态管理的方式,实现空气质量改善与民生保障的平衡。 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,需要坚持不懈、久久为功。既然治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增进民众福祉,则在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施策,精准治理,以动态管理与因地制宜的思维,把事情办好。就此而言,不为北京空气改善设具体目标,传递了一个积极的治理信号。 |